薪酬的目标管理模式
发布时间:2011-08-26 16:08:02
点击数:44373 次
目标管理是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的,其内容主要为“对组织机构进行设定目标并对下属次级组织分设目标,鞭策下属去努力实施的过程”。其实,目标管理模式适合于任何一个项目,比如,对项目设定总目标,然后逐级分解次目标,最终达到实现总目标的目的。对于薪酬管理而言,同样面临目标指向的管理问题。
一般说来,薪酬的目标管理面临如下一些问题:
一是总目标。从目标管理的总目标出发,可以认为薪酬管理的总目标是控制成本又使效用最大化。因此,可把总目标分解为两大分目标:一是实现成本的降低或适度的控制;二是尽可能地进行效用最大化研究,这其中包括福利项目的选择,绩效与薪酬的转换,佣金比率的设定,激励方式的置换等。
对于总目标,我们应研究:1.数字化和具体化的问题,即将目标内容成果列出。例如,总目标是将今年的人工成本控制在3000万元人民币之内;2. 定性目标具体化。如今年的流动人员成本严格控制在30万元之内。而这原本是较难量化的内容,但在薪酬管理中必须使之迅速量化。
在制订总目标时要考虑的外部环境因素有经济、市场状况,内部因素有企业技术能力、过去业绩及现有人员素质要求等。这些都应由HR部门最高负责人同企业主管及副总具体研究商定。
二是部门目标。部门目标指HR部门根据薪酬总目标分解至各部门而核定的薪酬目标。对部门目标的研究,其涉及面可能更广,应由HR部门经理及直线职能部门经理共同探讨并设定。具体需研究的问题有:部门的特征,即关于部门的情况、业绩、现有人员情况和总体素质等;问题的切入点,如未来的方向和策划目的,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后果;其他负面因素和外界影响,目标应在稳定“军心”的情况下逐步实施和完善。
三是目标管理的执行。目标确定之后,HR部门应对整体薪酬作出全面的负责的论断。
首先是成本的核定问题。当一个企业的薪酬总额被限定之后,成本的控制尤显突出,其中也包括从管理成本中列支的财务成本部分。
其次是在执行过程中的自由裁定。即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HR部门有权对某些职位的薪酬进行决策。
第三是执行过程中的修订和跟踪。特别是某些关键职位的市场行情骤变,极可能引起薪酬的大幅震荡。
第四是福利项目的选择。即通过民意调查,结合企业现状进行整合后确定福利项目。
第五是绩效转换率和佣金比率的设定研究。这方面可经过仔细核算达到目的。
总之,薪酬的目标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过程。HR部门对此必须做到心中有“一盘棋”的大局观。
更多相关
返回顶部
首页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