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09-08-07 09:13:23
点击数:31959 次
紧扣社会需求开设专业
培养职业人才,设置新兴专业,创新教学模式,是私立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件法宝,既弥补了我国公办高校的不足,又满足了社会需求。北京吉利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江树人教授说,“学校几乎所有专业都是根据社会上需要或者是岗位群需要来设定的,并围绕不同岗位开展教育教学。”
曾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的江树人,对国立大学有着很深的理解。在担任吉利大学校长后,江教授觉得,私立大学像民营企业一样发展空间巨大、机制异常灵活,既可以对学科专业的及时调整,又有高效的办事效率。而这些都不需要经过复杂的申报程序,就能自主完成。这种专业设置理念,结出了累累硕果。在吉利大学招生就业办,校长助理兼招生就业办公室主任徐志国提供的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表明,北京吉利大学毕业生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的毕业生首次就业率分别达到了96.63%、99.77%、99.87%、99.91%、99.91%,名列北京高校前列。
如此高的就业率,主要得益于学校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和一整套颇具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吉利大学,几乎所有专业都是根据市场需求,适度超前开设专业,采用“量身定制”的课程结构,实施“双证教育”,科学规范地进行教学管理,全力培养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创新型、创造型、创业型”实用型人才。每年年初,北京吉利大学教务、招生、就业等部门率先会同学院、专家对已有专业和拟开设的专业,进行反复而系统的论证,检测即将招生专业的市场前景。每年毕业生就业工作结束后,学校各个学院分专业分班级统计毕业生就业率,并以制度的形式将毕业生就业率与招生计划有效挂钩。对于就业率低于95%的“滞销”专业,在安排下一年度招生计划时减少招生指标,对未达到最终就业率85%的专业,就停止招生。
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吉利大学还创办了商学院、汽车学院、法政学院、外国语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影视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社会心理学院、欧美国际学院、现代艺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文化经济学院、金融与证券学院等15个应用型学院。
按职业岗位要求开展日常教学工作
在北京吉利大学的课堂上,你几乎很难看到教师的“满堂灌”,更多的课程是在模拟工作环境中进行的。
近几年,全国几乎所有高校培养的法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吉利大学法政学院院长李秀娟博士说:“通过市场调研分析,我们发现,问题并不出在专业本身,而在于纯理论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为了提高法学专业学生理论水平,培养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在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我们法政学院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将大量课程安排在模拟法庭中进行。与此同时,学院还经常组织学生前往一些法院审判庭,现场旁听各类案件的审理,从而给学生创造一种贴近现实的学习环境。”
在此基础上,法政学院还专门组织各种类型的司法考试培训班,确保不同层次学生在校期间都能学到一技之长,以便在将来就业时找到不同的出路。比如,为了使法学专业更贴近现实需要,学校特意开设了企业公司法务、劳动与社保等实用课程,以缩短专业学习与岗位需求之间的距离。
为了使这些专业培养的学生能“适销对路”,学校还根据学生特点,“量身定制”课程体系。为此,学校特意聘请北京大学原副教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博士生导师李克安教授出任吉利大学教学副校长,并成立专门的教学督导与评估办公室,定期开展教学质量评估及学生满意度调查等工作,参照学生学习基础,有针对性地实施“分层教学”。
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为目标
江树人说,为了切实保证学生在吉利大学学有所成,毕业后能够很快端上“饭碗”,学校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比如,学校要求汽车学院学生在毕业时能将一辆整车拆卸成零部件,再将零部件装配成一辆整车。有了这样的操作技能以及在汽车4S店遍布城乡的今天,吉利大学汽车学院的毕业生就业根本就不存在任何问题。
“面向市场需求办学,根据岗位要求开展教学工作,这是私立大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徐志国说:“我们在办学模式上以就业为导向,实行订单教育。”从学校创办以来,学校就依托中国吉利集团,搭建了五大就业平台,实施“订单教育”,学生入学就意味着找到了工作岗位!
2002年,中国吉利集团董事局主席、北京吉利大学董事会董事长李书福先生创造性地提出了“311”人才培养模式,并于2005年开始正式运行。其中的“3”,指实用语文、实用英语、实用计算机三门必修的基础课。中间“1”是指职业道德为核心的,涵盖了整个吉利职业教育思想和吉利文化的一种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后一个“1”,是指围绕一个岗位,或一个职业而设计的课程集合。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校在教学模式、课程组合和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历史性创新。
走在吉利大学的校园内,随处都能感受到什么才叫“走进学校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今天的吉利大学,正在朝着李书福当初设定的“一切从名牌出发,办中国最好的大学”的方向快速发展着。我们坚信,作为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一面旗帜,北京吉利大学的明天会更好!柯记/文
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生陈相举在国电盛邦科技有限公司实习期间,被公司留用,并迅速被提拔为区域经理和技术专工,年薪超过10万元;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毕业生殷文波被时代集团聘用为区域经理,月薪万元;
最近,CAD专业一个班16名毕业生全部被吉利汽车研究院高薪聘用——
2009年6月的北京吉利大学,校园内四处弥散着学生毕业的味道。虽然金融危机形势下的中国,就业形势严峻,但在这里,仍然不断传来毕业生们的就业喜讯。
再过一个月,该校汽车学院16名CAD专业学生将要毕业离校,前往吉利汽车研究院从事技术研究工作了。他们并非国内著名大学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不是国立大学培养出来的本科生,他们只是北京吉利大学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培养出来的众多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中的一个小小群体。
此前,这16名学生在吉利汽车研究院学习实践期间,国内多家汽车制造集团曾先后以类似于拍卖行里的竞标一样,试图高薪争抢他们。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由此,我们不禁要问: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吉利大学的毕业生为什么还能备受市场的青睐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走进了北京吉利大学,试图去揭开谜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