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

年轻话剧人才紧缺 签约演员增添活力

发布时间:2008-01-22 08:35:56

点击数:28728 次

    中国的话剧艺术走过了100年历史,到今天它面临着市场和艺术的双重考验。在石家庄,只有一少部分观众保持着对话剧的热爱之情,但又苦于没有好看的作品呈现。那些从来不看话剧的观众冷漠话剧的原因则是,有影视等太多的选择,何必看话剧?于是,恶性循环下来,话剧观众日益少得可怜。在文化体制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话剧必须认真考虑如何走入市场、走入观众。河北省话剧院作为我省文化团体的改革先行者,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人才短缺,他们通过一年“签约演员班”的改革试验,发现年轻人当中存在着一大批具有潜力的话剧表演者,他们是吸引年轻观众的法宝,为话剧人才力量输入了新鲜血液。

  舞台一直是充满梦幻和色彩的地方,在舞台上表演,台下观众的反映直接刺激着演员的情绪,也考验着演员的功底,这是电影、电视表演所达不到的境界。所以迷恋舞台是很多演员内心的情结,但不管国家还是地方的话剧院团,演员大部分的工作不是在舞台上,而是接拍影视剧,在地方院团尤为明显。一方面没有好的剧本可演,另一方面话剧人才短缺,出现断层,年轻话剧演员稀缺,更加束缚了话剧艺术的发展。在河北省话剧院一直以来都是传统的分配制,十几年没有进过新人,中年演员为主的现状让话剧院面临着两难的境地。他们一方面发现了石家庄潜藏的年轻观众群,一方面也准备着青春题材的剧本,可是没有合适的演员,一切都很难实现。

  从2007年,省话剧院大胆施行了“签约演员班”的用人制度,从社会上招募了一批18岁到30岁之间,热爱话剧表演、有一定功底的演员,这些人大部分都是专业出身,他们的到来迅速推进了话剧院新剧的排演过程。比如毕业于河北艺术职业学院的王珊和毕业于河北大学影视艺术学院的刘旭在童话剧《海的女儿》中分别扮演小人鱼和王子,王珊还一饰二角,扮演苏珊公主。已经在电视台找到工作的郭瑜为了话剧表演而辞去了待遇丰厚的工作,至今她排演了《油漆未干》、《好风长吟》、《寻找生命的恋歌》。这些舞台剧都是以“签约演员班”的演员为主,青春的面孔带来了青春的气息,在石家庄高校巡演中,他们吸引了一大批大学生观众们。

  2008年的“签约演员班”依然面向年轻人,记者获悉,已经有不少大学生观众踊跃投入到表演行业,他们被话剧的舞台魅力折服,从而跃跃欲试,也想成为舞台上的一员,为我省的舞台艺术贡献一份力量。

更多相关

中国游戏产业人才稀缺 2007年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5396亿 你的年终奖是多少个馒头 联想高管纷纷换岗 中国雅虎酝酿新一轮人事动荡

返回顶部

首页 - 登陆 -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