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大学生就业新路

发布时间:2012-07-24      新闻来源:NGO英才网

   

    就业的另类渠道——NGO
    在很多人心目中,NGO是公益事业的代名词。NGO是一群关心环保、教育、贫困等社会问题的狂人分子们实现个人心灵愿望的平台,在这里工作更多是无私的奉献,远不如去企业打拼。因此,NGO的职位可能会给人于职业发展无利的误解。事实上,作为一个成熟的组织,NGO有着完整的组织构架,每一个项目运作都是个人专业知识、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的全面发挥。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 受雇于NGO的全职员工,大都获得了能力和经验上的提升。   
    人物故事一
    在NGO之间越“跳”越职业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MPA毕业的甘东宇在NGO组织已经工作了14年。外语专业毕业的他大学毕业时出于选择一个稳定职业的考虑,进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从事希望工程的海外联络工作。今年8月,就像在企业中跳槽一样,为了给自己更多的挑战,他进入JA(Ju鄄niorAchievement国际青年成就中国部)。在他看来,能够在中国的公益性组织中出色工作,不仅仅是为社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是个人职业能力不断突破的过程。  
    自己为自己选择突破  
    放弃稳定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来到成长中的JA对于很多人而言都是一个艰苦的抉择。在甘东宇看来,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这样一个官方背景的NGO组织中,越是公众认可度高,对个人工作的挑战性就越小。“对于一个员工而言,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组织策划能力吸引公众关注某项过去大众所没有关注到的公益事业,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最有成就感的,我追求这样的成就感。”正是出于这种对成就感的追求,甘东宇选择了在中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的JA. 
    NGO工作推动自己不断专业化  
    2000年,甘东宇去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攻读非**组织管理的MPA学位。在他看来,NGO的管理科学化、制度化不断要求每一个员工汲取新知识。民间的公益性组织之间实际存在着竞争的成分,比如同样是环保组织,作为组织者如果能更好地提出活动策划方案,有更透明更科学的财务管理经验,社会资源肯定青睐这样的组织,这样的组织才有百年基业。因此,成熟的NGO组织在不断推动自身的财务管理、项目运作、组织构架建设的科学化,这一点和大企业管理科学化如出一辙。在这个过程中,单位也在不断为自己提供进修机会。  
    人物故事二
    工作十年后选择NGO寻求突破 
    在某国际媒体工作4年后,袁华娟在今年4月进入JA担任业务发展部经理。袁华娟表示,十年前在读大学时,她的很多留学生朋友在母国都曾经在公益性的慈善组织做志愿者,来中国后这些留学生朋友在课余会自发地组织去老少边穷地区、社区的社会福利组织服务。出于好奇她参加了留学生的活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工作将近十年后,怀着当年的那份情愫,同时也是寻求事业的突破,她选择NGO作为自己新的职业发展平台。  
    由文字工作转型为职业经理人  
    袁华娟过去在某国际媒体担任采编工作,如今来到JA,她主要的工作是进行媒介沟通,既包括和大众媒体,也包括和各个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新的工作给她的职业生涯带来的变化,北大MBA毕业的她归纳为“由文字工作转型为职业经理人”。  以半个月前JA举办的志愿者日为例,这个活动得到摩托罗拉、GE等知名公司和商务部这样的国家部委,北大、清华等知名高校的支持,而且摩托罗拉的志愿者甚至是全球副总裁这样的高级管理者。整个活动的前期协调、主题设置、日程安排一直到会场的陈设等,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安排,整个流程下来等于是自己一个人干了整个公关公司的工作。  
    “一次活动的组织就是一个项目完整过程的实践,7个月的时间内,我成为一个项目经理。”袁华娟非常自信地表示:“我相信再经手几个项目,我能够在任何大型公司担任媒介工作。”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分享到qq空间 qq空间 分享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 人人网人人网 豆瓣网 MSN 腾讯微博
技术电话:0755-86153998  销售电话: 客服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