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草根公益被寄予更多期待
发布时间:2013-01-10 新闻来源:NGO英才网
1 公益组织专业化转型
公益组织的发展是“全民公益”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一系列对民间组织登机注册进行“松绑”的政策出台,让民间组织真正迎来“春天”。仅在广东,就有“家”工作营、“蓝信封”留守儿童关爱组织、“拜客广州”、“金丝带”等接连注册。连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主任朱健刚都说:“我在这一年内经手的有关公益组织登记注册的咨询比之前的3年都多,并且几乎所有的案例都登记注册成功。”
不过,注册成功并非一劳永逸,去年10月,东莞市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转正一周年之际,坤叔直言“有些后悔”,因为转正之后各种问题便接踵而至。其实,坤叔的困境并非孤例,据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发布的《广东省NGO注册情况调研报告》显示,许多新注册的公益组织都面临行政工作量增大、税费开支压力增加等方面的问题,许多不具备专业能力的公益组织感到疲于应对,这是“转正”后困扰他们的“成长烦恼”。
据调查,税收优惠是影响企业公益慈善捐赠的首要因素,但值得庆幸的是,尽管当前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不理想,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投入到承担社会责任的行列中。在2012年,金融、保险和中小型上市公司仍然是公益慈善捐赠的主力军。更重要的动向则是,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从捐赠走向行动,并将公益行动与经营业务相结合进行创新。
作为支持民间公益组织发展的重要“源泉”,公益基金会在2012年的表现可圈可点,从而在2013年也被寄予厚望,业界期待其更加积极进取。一个最具价值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基金会从“运作型”向“资助型”转型,如SEE基金会在环保领域发起“创绿家”计划,首倡公益“天使资助”模式,这对于整个公益慈善行业的培育都将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展望2013年,我们期待,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不管是草根NGO、公益基金会或者其他,在终于赢得官方的身份认可之后,开始谋求向专业化的转型,这是自我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现代公益发展的必由之路。
【声音】
北京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师曾志:公益组织的专业化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公益组织存在的目的应该是获得公众信任,从而获得公众持续性的捐款。一个公益组织如果能够成为公开透明的组织,取信于公众,捐款源源不断,这个时候它不专业化也会专业化。专业化不应该是它的负担,而是能让它尝到甜头。
2 青年行动与跨界合作
“广泛开展志愿服务”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这既是2012年以青年为主体的公益志愿服务发展迎来的一个可喜高峰,也被业界广泛认为,青年人将担当起更重要的公益志愿服务。
青年群体作为志愿服务的主体,在临近2012年底的12月5日第二届志愿服务广交会展现了青年参与公益的热情与活力。参与此届志愿服务广交会的公益志愿组织来自全国各地,共有310个,公益志愿服务项目共有501个,其中志愿者大部分是青年人。
个体青年的公益行动,无疑是2012年公益领域的醒目亮点。他们给市长写信,提出困扰广州多年的水浸街问题及解决方案,得到市长亲笔批示;他们举起抗议横幅,发起反对地铁统一化翻新的行动;他们把鲨鱼纸牌挂在脖子上,呼吁停止食用鱼翅……他们在不经意间站上了公共舞台,以公益的方式表达出公共呼声。
2012年,中国公益领域的跨界合作也更加频繁和深入,其中,媒体人的跨界公益行动表现依然抢眼。由邓飞等媒体人发起的“免费午餐”作为2011年民间公益最具影响力的项目,在2012年继续开足马力,与南方公益“幸福厨房”等民间午餐公益项目达成合作,此外,“大病医保”“让候鸟飞”等项目也再次掀起广泛的影响。
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公益慈善研究中心秘书长朱健刚认为,当前中国公益领域发展呈现出两大鲜明趋势,一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青年群体越来越热衷于公益志愿服务;二是“跨界合作”将政府、企业、媒体等社会角色与公益完美融合,相生相长。
展望2013年,相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会走在公益志愿的道路上。
【声音】
共青团广东省委书记曾颖如:
“有的青年组织刚开始并不愿意与团组织打交道,生怕我们干预他们的活动。而现在,经过将近一年的沟通交流,几乎每个月都有新的青年组织主动加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来。”
青年有理想、有激情,富于创造、勇于进取,是所有社会群体中最具力量的。相信我们的青年人,会用乐观向上、坚韧不拔、包容开放的心追求自己的幸福。
经历过2011年以公信力危机事件为标志的公益“围城”,民间公益在2012年进入“末日突围”的阶段。一方面,借着社会组织管理政策日益积极开放的“东风”,越来越多的民间公益组织获得合法身份,并自觉地开启专业化转型;另一方面,以青年参与、跨界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公益志愿服务行动方兴未艾,通过“正能量”的不断释放吸引更多的普通人加入公益志愿行动的行列,使“全民公益”的范围与内涵进一步扩散并深化。
被有意识加强的公共性、志愿性与行动性,帮助民间公益在2012年走向突围。站在2013年的起点,民间公益值得被寄予更多期待。因为,公益不是少数人的事;公益,应该诉诸每一个普通人的善意与行动。
【打印】 【关闭】
分享到: | ![]() |
![]() |
![]() |
![]() |
![]() |
![]() |